首经贸考研论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考研论坛)前程校
标题: (答案)2008年首都经贸大学901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答案 [打印本页]
作者: 首经贸 时间: 2018-3-19 16:31
标题: (答案)2008年首都经贸大学901经济学综合考研真题答案
本帖最后由 首经贸 于 2018-3-19 16:33 编辑
、名词解释
1、 边际产品价值:
答: 边际产品价值是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边际收益产量.MRP=MPP * MR, 其中 MPP 为边际实物 量,它会随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递 减;MR 为边际 收益,这表明 MR 等于厂商销售最后一个单位产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是会随着市场销售增多而下降的.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始终不变 ,即 MR= P.于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MRP 改变为:
MRP=MPP*P
方程式的经济含义是,边际收益产量(MRP)等于边际生产实物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这个产品的价格因为是始终不变的平均价格,为了与
一般的MR 所表示的最后一个单位产品的价格相区别,所以便把这个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MRP 成为边际产品价值,并用VMP表示
2、 帕累托改进:
答: 如果对千一个既定的资源配置进行改变,其结果会使至少一个人的效用水平提高或福利增加,并且没有使任何一个人的效用水平降低或福利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帕累托改进。
3、 供给冲击 :
答: 指短期总供给的突然减少而形成的对经济的冲击。总供给的突然减少可能是由千非经济的因素引起的,例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也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因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供给冲击会导致实际产出水平的减少,并有可能使经济中出现产出负缺口,从而引发经济波动。
4 、预付资本总周转 :
答: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就是预付资本各个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其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价值总额。
5、 经济发展:
答: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即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二、简答
1、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什么是递减的?
答: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最,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两商品的替代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商品 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具体地说,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未得到每—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之所以会普遍发生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2、 厂商在什么条件下停止经营在经济上更为有利?
答: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表明企业是亏损的,亏损分为短期亏损和长期亏损。如果企业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即调整所有的要素投入以后企业仍然亏损,那么企业停止营业或生产在经济上就是有利的,因为停止生产意味着资源需要进行重新配置,使资源流向效率更高的企业,显然这有利于资源的最优利用。而一个短期亏损的企业,只要继续营业所得到的收入可以补偿全部变动成本的支出,并且还有可能对固定成本做出部分贡献时,就应当继续营业;反之,只要继续营业所得到的收入不能补偿全部变动成本时,就应该停止营业。
3、 简述一国经济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的条件。
答:
file:///C:\Users\HUIYUA~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60D.tmp.jpg
在上图的坐标中,横轴表示国民收入,纵轴表示利率。坐标中的 IS 曲线所给出的是产品市 场上投资与储蓄相等时的利率和产出水平组合,LM 曲线给出的是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时利率和产出组合,而BP 曲线则给出了国际收支平衡条件下的利率和 产出组合。因此,在图中,IS 曲线、LM 曲线和BP 曲线三条线相交的 E点,既表明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同时也表明了外部市场也处千均衡状态。与 E 点相对应的利率 E和国民收入 诈 就是内外部同时均衡条件下的均衡利率和均衡产出。如果经济运行偏离了 E点, 说明该国的经济最多只 实现了某—个市场的均衡, 或者任何一个时常的均衡都未实现。
4、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第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分工使各国之间、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经济联系与相互依赖也越来越密切。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脱离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而独立运转,也没有一个领域的发展不受其他领域变化的影响。第二,垄断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程度得到巨大发展。现在在美国,资产上于亿美元的企业已不鲜见。二次大战后 , 特别是经过近 50 年的发展,目前,财团控制的范围几乎囊括了所有领域,不仅包括制造业的各个部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公用事业—这体现了垄断资本的集中与垄断程度加强。第三,世界经济中的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加强。经济生活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使各国经济在相互依赖加深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又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向。即:两个以上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内实行不同程度的联合经营方式和共同调控,向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以欧洲联盟为例:欧洲联盟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或贸易联盟,它不仅要建立关税同盟,而且要建立经济和货币同盟,并在此基础上,最后建立政治同盟。第四,国家干预或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国家通过国家预算、信贷、税收、津贴及产业政策、经济计划等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直接而且全面地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现象。而二战以后,这种现象不仅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而且已成为当今维待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平衡发展的社会力量,成为一种制度,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能够更多地从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出发,从资本主义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来决定自己的活动。因此,国家调节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个更高层次的社会调节,表明了社会经济调节机制的新进展,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质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5、 简述经济全球化第三次高潮兴起的原因。
答:从20 世纪80年代起,经济全球化的第三次高潮又开始形成 ,并且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成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本次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首先,它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各国的生产规模空前扩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只依靠国内市场来销售本国产品和取得所需要的生产要素,而必须求助千世界市场,从而使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大大增加。其次,现代通讯网络和运输体系的应用,突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以最便捷的方式沟通了各个国家、各个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把整个世界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及商品的国际流动,并且大大降低了各种交易成本。最后,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合作日益紧密,国际贸易的内容更加丰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第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得到很大发展。一方面,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对贸易自由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另— 方面, 战后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积极扩大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推动了经济自由化的
发展。同时,各国政府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经济自由度得到很大提高。
第三,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最为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自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资本输 出而产生以来,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超越了国际贸易以及资本、人力资源等的国际流动,是一种综合了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类生产经营行 为的、整 个行业的跨国转移 。跨国公司在战后迅猛 发展,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开展全球性研发、投资、生产和销售,带动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通,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第四, 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趋同。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原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放弃了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的困境也减弱了对经济的干预,而更好的发挥和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 也放松了对国内市场的控制,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融合。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确立,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有力地推动了经济诠球化的发展。
6、 简述现代经济中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主要差异
答:可以把市场与计划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理解为决策、信息和动力
三大系统,并分别从这三大系统角度比较研究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差
异 。
从决策系统看,市场经济以经济主体分散决策为特征;而计划经济则是以中央计划部门集中决策为特征。经济决策权分散于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的经济主体手中,在决策科学性上显然优于集中决策,因为中央计划当局并不直接从事经济活动,不可能掌握科学决策所需的充分信息。
从信息系统看,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信号在经济主体间横向传递经济信息的;而计划经济则是通过行政组织在上下级之间纵向传递经济信息,价格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中几乎不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由行政性组织按垂直方式传递信息将面临信息传递的时滞问题,也很难避免集中处理信息方式的信息损耗问题,因需处理的信息数量太大,以致不得不只处理主要信息;而分散处理信息既能避免信息传递不及时问题,也能避免信息爆炸问题。
从动力系统看,市场经济的经济动力主要来自物质利益激励;而计划经济的经济动力则主要来自非物质的精神鼓励,主要依靠政治动员、宣传鼓动、思想工作等手段来调动积极性。计划体制中的这种激励办法面临一种两难处境,一方面,如采用物质剿激办法,就会造成基层组织和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倾向,从而妨碍统一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在经济主休事实上存在独立和益的条件下,否认其物质利益,又会造成缺乏积极性和经济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论述
1、 简述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说明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和政府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答: ( 1 ) 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1 ) 通货膨胀可能会改变收入以及财富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再分 配。首先表现在货币收入固定和货币收入不固定的居民之间。其次,
通货膨胀还可能对储蓄者产生不利影响,使储蓄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最后,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还会将债权人的一部分财富再分配给债务人,使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使债务人获得意外收益。
2 ) 通货膨胀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经济效 率, 使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通货膨胀可以使作为市场信号的价格发生扭曲,还会扭曲货币的使用。如果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冲击一旦扩大和波及到整个政治社会,引起社会各阶层利益和力量对比的改变,那么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就是不可避免的。
3 ) 通货膨胀还会对社会总产出产生影响。在短期内 , 如果通货膨胀较低,那么通货膨胀与产出水平就是正相关的。如果一个国家发生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例如超级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或是恶性通货膨胀,这种正相关的关系也许就不存在。但在长期中,通货膨胀与潜在产出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因为潜在产出水平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的效率,而不是取决于价格水平。
( 2 ) 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和政府反通货膨胀的 政策。
1)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 起因是过度需求。因此,只 要抑制总需求,就可以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在政策上,政府可以通过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实现。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意味着要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应当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国外的需求即净出口的减少,从而导致总需求减少。在总供给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减少会导致价格水平的降低,从而对通货膨胀起到抑制作用。但这也会导致产出水平的下降,从而引起经济衰退。用经济衰退来抑制通货膨胀,实践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即渐进主义的政策选择与激进主义的政策选择。渐进主义的政策选择的基本目标是以较缓的经济衰退和较低的失业率为代价在较长的时间内来降低通货膨胀率。这就意味着在政策措施上,政府应当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即紧缩的力度应当较小,在较长的时间内实现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标。
渐进主义的做法相反,激进主义的政策选择是以较大幅度的经济衰退和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在较短的时间内来实现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标的。这就意味着在政策措施上,政府会采用较大力度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标。激进主义的政策选择虽然能够迅速地降低通货膨胀率,但一定会造成较大幅度的经济衰退。
2)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是由工资的过快增长和利润的非正常增长引起的。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工资收入和产品价格的上升来抑制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所谓收入政策,就是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对工资收入和产品价格的上升而进行某种限制的政策,这种政策通常要借助于工资与物价管制、道义劝告和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等方法来实现。
支持使用工资和物价管制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家认为,工会和企业利用自己对劳动市场和产品时常的垄断力量来保持自己的实际收入,致使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待续增长,而要抑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上升,就有必要采取对工资收入和产品价格进行管制的收入政策。然而多数经济学家都反对使用限制工资收入和价格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首先,人为地限制产品的价格回扭曲资源配置所依赖的价格信号,不利千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这种做法并没有触及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再者,在实践中,这种控制工资收入和产品价格的做法其实很难实施,这不仅是因为这种做法涉及到成千上万名工人的利益,而且也涉及到成于上万种产品甚至所有产品的价格,因为通货膨胀回导致所有的产品一起涨价,而不是每个商品的价格分别上升。此外,强行限价还存在另一个困难,这就是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价格控制要持续相当长时间的话,它必须允许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否则,低于均衡价格的那些产品就要发生短缺,而高于均衡价格的那些产品会出现过剩。
所谓道义劝告,就是政府不是通过强制性地控制货币工资和产品价格,而是巧妙地通货劝说或施加压力的方法告诫厂商和工会不要提高产品价格和试图要求增加工资。通常,政府会编制物价和工资的指导线,希望工会和厂商能够遵守。政府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给企业施加压力,用永不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来威胁那些不听从劝告的企业
2、 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答: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国有经济革命的重点是:
第一,继续实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战略方针。自党的十五大提 ,
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明确了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抓大放小的方针以来,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于完成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总体任务来说,调整任务还任重道远。一方面,工业领域中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前几年调整的主要是事实上已经空壳化的中小企业,随着调整企业规模增大,资产处理尤其是人员安置的难度也将随之增大。考虑到今后有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中型国有企业,甚至一些大型企业也将进入退出市场的行列,结构调整任务将会更艰巨。另一方面,其他非工业领域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步伐明显慢于工业领域,其调整任务要比工业企业艰巨得多。
第二,深化自然垄断行业中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革。应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降低行业进入门槛,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目前尚禁止进入的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非公有资本尚不能进入垄断性行业中,则应鼓励新的公有资本进入;同时,应加快垄断性行业中国有企业的分拆和重组,以便尽快形成竞争格局;与之同时,还要强化和改善对垄断行业的控制和监管,把垄断生产的种种不良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三,进一步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探索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按照规范的公司制要求,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才刚刚起步,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中央关千宪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股份制规定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势必大大推进我国规范的公司制改造。目前,在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还有一批可以已采取公司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改造。应加快这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二是在已经进行了公司制改革的企业中,国有独资企业比重过大,尤其是竞争性领域中还存在国有独资企业。由于股权多元化是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建立的前提,也是企业真正摆脱行政干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条件。大量国有企业采取独资公司形式,势必改变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初衷。
三是在已经实现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中,关千前沿多元化程度低”一股独大”问题突出。从已经实现股权多元化的国有控股企业的情况来看,绝对控股的企业比重很大,相对控股的企业比重过低。对千国有企业股份改造来说,股权多元化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真正转变经营机制,因为在绝对控股的情况下,中小股东不可能有效地制衡控股者,在传统经营机制的惯性下,新的经营机制很难形成;同时,大股东还十分容易凭借自己的控股地位来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把股份制改造和股权多元化进程和多元化进程蜕变为无代价或低代价获取资本的渠道,甚至以此来弥补经营亏损,形成性的预算软约束。
四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内部人控制间题普遍存在。在已经进行了股份制度改造的企业中,虽然公司治理的框架已经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起来,但是,由于股权多元化程度低,单个或少数大股东绝对控股,使公司治理结构难以发挥预期功能,股东会、监事会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决策和监督作用。此外,股东会、监事会、经理班子的“新三会”与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老三会”之间权责界定不清,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相互制衡关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五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缺失,有效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形
成。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由千已经进行公司改造的企业股权多元化程度低,企业内部相互制衡的治
理结构还不成熟,这导致了改制企业还不能形成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尤其是监督约束机制的缺失,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还在很大程度上业制约了不可避免地具有鼓励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的功能。
六是现代企业制度对外部环境缺乏,法制和市场成熟度低。现代企业制度的生存和发展不仅依赖于企业制度本身,而且依赖于外部条件。概括说来,其外部条件可以分为外部法制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两部分。法制环境是指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制环境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当前提条件。市场环境主要是指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它们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成熟度和规范性,尤其关系到企业外部监督约束机制的形成。完善的经理人市场以及经理人员的竞争,可以大大弱化内部人控制问题;资本市场的完善则有利于“用脚投票“机制的形成,强化外部监督约束,完善公司治理。
鉴于上述种种问题,我国国有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和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应该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快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
第四,完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目前,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但这一体制的完善和成熟还有待时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主要问题有:
一是新型分级管理机制的产权界定问题。自20 世纪80 年代初
“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确立起来,原来”大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开始松动,各级地方政府实际上已经日益成为独立于中央政府的产权主体,新型的分级管理体制的确立,不过是对已经形成的体质的确认。从严格意义上讲,国所资产只是属于全国人民所有,由中央政府而非授权机构管理的那部分资产才是国有的,由地方政府机器授权机构管理的那部分资产属于各地区人民所有,是地方公共经济,而非国有的。按照明晰产权的要求,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深化改革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
二是政府一般 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离。在传统体制中,政府的一般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没有分开,其追求的目标是多元的,不仅包括广泛的社会目标,也包括一般的经济管理目标,如追求宏观经济稳定目标,这些目标往往与国有资
产管理经营的增值保值目标相冲突。当冲突发生时,尤其是社会稳定目标与国有企业追求效率的目标发生矛盾时,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目标往往被忽视。这不仅使国有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难以与非国有企业开展公平竞争,也是造成政企不分的重要原因。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的确立,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制度基础。由于制度惯性,把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完全从政府其他职能中剥离出来还需要时日。
睿
三是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局面的改善。在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职能分属多个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管主要经营者的任免,计划部门管理投资,财政部门管资产,主管部门负责其他事务管理…这种“多龙治水”的格局造成责权不清,以及过多、过滥的行政干预。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分属于各个政府机构的职能归并,为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人权、财权、事权统一,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但要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有效地监管国有资产,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四是其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探索,主要是国有金融资产、非经
营性国有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管理和经营体制。目前,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只涉及工商业中的国有资产,随着经济发展、改革推进以
及经济结构变迁,金融资产在国有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原来属于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日益成为盈和性的资产,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的国有自然资源日益成为增值潜力巨大,且便于管理经营的优质资产。如何管理经营好这些国 有资产, 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五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亡 已经建立起来,但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运作也不正常,还难以承担起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职责。因此,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保障体系有序正常运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国有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欢迎光临 首经贸考研论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考研论坛)前程校 (http://www.cuebkaoya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